x799.jpg />
“很多人说我的电影里最喜欢《山河故人》,这让我很震动也很受鼓舞,因为它有一个中国式的情感故事。当你在大银幕上忠实地呈现一种真挚的情感,它会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理解,甚至可能比作品产生的时代更容易被理解。”昨天,导演贾樟柯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上跟观众约定,希望今年初雪时能重映《山河故人》。
《山河故人》用三种不同画幅区分年代;《江湖儿女》探索不同影像材质,影片结束在一个监视器的影像中;2024年上映的最新作品《风流一代》则是一部类似档案的“数据库电影”,运用了长达20年间拍摄的影像素材。相对于被讨论更多的故事与人物,贾樟柯在影像形式上的追求从未停步。
贾樟柯认为,电影画幅本身的美学就能起到很大的叙事作用。比如《山河故人》刚开始的场面调度很密集,空间是拥挤的,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非常热情;影片结束时用了宽银幕,影像里除了主角,周围很少有人。这一变化表现了人际关系从亲密热烈到疏离孤独,更好地传递了情绪氛围。
“在影像的使用上,我一直非常自由,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不同的材质。”贾樟柯透露,《江湖儿女》最后一个部分他曾尝试用竖屏手机拍了很多,最后都剪掉了,因为“有些具体的技术困难”。“竖屏确实很活泼,但(和前面比)它有点失衡。”他说,现在我们大量看竖屏影像,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不过,当被问及今后是否会尝试拍短剧时,贾樟柯笑着婉拒了:“我倒是看了不少短剧。看完短剧,我觉得更应该拍电影了。”
作为距离高新技术极近的电影导演,在贾樟柯看来,AI等新技术产生之后,世界的运行方法、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都会改变,随之而来的就是叙事的变化。“如果让我描写它会往哪儿变,我不知道。对我来说,《风流一代》就是我目前能够看到的样貌。”
具体到AI的使用,贾樟柯更关心AI影像生成问题。他去年底用AI拍摄了一部短片《麦收》。创作《麦收》时,他曾跟合作伙伴说,他不会将就目前的AI技术,也就是说,不会回避AI的弱点去制作一部说得过去的影片。他希望测试目前的AI能不能完成最传统的叙事。
贾樟柯预测,未来使用AI拍电影会是一种个人选择,但他依旧无法抗拒拿着摄影机走进真实的世界,在他心中,这种乐趣AI无法取代。“至少对我个人来说,绝大部分会保留真实拍摄,因为我喜欢现场,我喜欢真实地去看这个世界,把它捕捉下来。”(记者 袁云儿 记者 甘南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