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8日,在“2023北京文化论坛”即将召开之际,北京市主流媒体赴国家大剧院调研“艺术+科技”创新成果。
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宫吉成介绍,近年来,国家大剧院创新提出了“引领、传承、创新、开放、包容”五大发展理念,着力打造“表演艺术中心平台、主题原创艺术平台、艺术普及教育平台、综合艺术展示平台、文化交流合作平台、数字文化传播平台”六大平台,始终坚持“高站位、高标准、高质量、高效率”的四高要求,开创了“一院三址”新的发展格局,成为了全球首家5G信号全覆盖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,实现了全球首次舞台艺术“8K+5G”直播,在推动艺术创新、繁荣演艺市场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。
x1333.jpg />
摄影:牛小北
“剧院+博物馆”,拓宽综合艺术体的呈现边界
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平台之一,国家大剧院努力打造“综合艺术展示平台”,立足多元视角,深挖不同艺术门类潜力,每年推出近40个跨界融合的主题艺术展览,涵盖文物、绘画、摄影、雕塑、书法、建筑、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。丰富多元的主题展览,浓厚的艺术氛围,从展厅延伸到公共空间,从大剧院辐射到“一院三址”,为广大群众提供沉浸式多元艺术新空间。
当日,国家大剧院东展厅正在展出的是《时代的容颜——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人物绘画精品展》,西展厅内,则是《重塑——2023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》,吸引了不少文艺爱好者前来打卡。
在北京城市副中心,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还打造了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集设计、制作、研究、交流、收藏、展陈于一体的综合型舞美艺术主题博物馆——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。舞美艺术博物馆是大剧院打造“综合艺术展示平台”的又一创新实践,国家大剧院积极拓宽综合艺术体的呈现边界,“剧院+博物馆”的跨界融合,打破文化边界,开发展示空间,进一步丰富了大剧院的公益属性和社教功能。
“便民+服务”,打造人民向往的艺术殿堂
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“人民性、艺术性、国际性”的三性办院宗旨,“人民性”是大剧院的根基。艺术殿堂服务坚持用真心、精心、贴心的高标准,让观众每次走进剧院都能收获满意的艺术体验。在大剧院北门安检处,升级改造后的票务系统,方便快捷的取票、检票程序,亲切细致的参观讲解,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来大剧院的观演体验。
在位于大剧院一层东侧的纪念品店内,冰箱贴、帆布包、茶杯、摆件……数百款精美主题文创琳琅满目。近日,店内还刚刚上新了以9月12日即将上演的新制作歌剧《拉克美》为灵感推出的帆布包、水杯等系列衍生品,二次创作的繁花意象让剧中“花之二重唱”这个经典唱段成为可触摸的生活仪式。国家大剧院的西餐厅内,还推出了由各知名剧目命名的创意咖啡,包括“图兰朵”“麦克白”“天鹅湖”等等,深受人们喜爱。艺术殿堂的餐饮和文创,打造出一件件独具剧院文化气质、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的产品,成为观众可以带走的“大剧院记忆”。
“线上+线下”,打造数字文化传播平台
在大剧院五层,陈列着《永不落幕的舞台——国家大剧院艺术成果展》,这里展示了大剧院舞台上的华彩时刻,以及全过程、高标准、精细化的剧目创作生产体系,还有大剧院在国际文化交流上的成果。现场还开设了一个“一帧VR云剧场”,戴上VR眼镜,观众就可以沉浸式体验VR看剧。
据了解,多年来,国家大剧院在探索“艺术+科技”方面不断迈出创新步伐,成为全球首家5G信号全覆盖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,实现全球首次舞台艺术“8K+5G”直播,并推出线上演出、艺术微课堂、经典艺术讲堂、线上艺术展览等系列线上艺术产品,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。
在“智慧剧院”建设方面,国家大剧院坚持以科技赋能艺术,一方面不断深化“线上线下”双演模式,另一方面,致力于超高清视频技术在艺术传播推广领域的应用。截至目前,国家大剧院每周六线上演出已经累计播出近200场,全网点击量超50亿次,成为国家大剧院重要文化品牌、中外表演艺术领域的重要文化事件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国家大剧院还专门配备了“8K+5G”超高清视频业务转播车,近14米长的车内,拥有精密复杂的设计、充满科技感的内部结构,散发着“艺术+科技”的无穷魅力,通过传输技术优化传播品质,可有针对性地向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、品质精良的数字化文化产品。
从“8K+5G”直播到“8K艺术影像展”,从VR、AR、XR绚丽呈现到高保真音效打造,大剧院给观众带来的是身临其境的“沉浸式”视听震撼,构建出基于舞台又超越舞台的视觉世界。目前,大剧院用影视化手法创新性打造舞台艺术电影32部。2019年以来,又相继摄制并储备8K歌剧、话剧、舞剧、音乐会等精品节目1800分钟,用前沿技术留住舞台的“现场感”,让艺术的瞬间成为永恒。此外,国家大剧院还推出舞美数字平台,以信息化赋能舞美艺术,逐步形成专业性、数字化、聚集型的资源管理共享生态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