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末的北京,热闹一整年的演出市场再次掀起了新的高潮:国家大剧院全面开启“一院三址”的发展新格局;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里,跨年巨制《张居正》与两部小剧场佳作《霸王别姬》《她弥留之际》同时上演;天桥艺术中心打开大、中、小3座剧场和多功能厅,音乐剧《Once曾经》《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》与小剧场京剧《吝啬鬼》并行,缩影着古今中外的对话交融……
这样的热闹繁忙,几乎贯穿了北京舞台2023全年。今年,随着演出市场迅速恢复,北京的演出市场加速升温,为观众奉献了全年精彩不断的文化盛宴。
今年10月,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登台北京艺术中心。
歌剧《映山红》剧照。
北京人艺话剧《正红旗下》剧照。
关键词:全面复苏
4万余场演出覆盖千万观众
据统计,2023年1月至11月,北京市共开展营业性演出44701场,观众人数达1064.7万人次,多项数据创下历史新高,比如,今年7月,天桥艺术中心票房突破亿元大关,而上一次年度破亿纪录则诞生于2019年9月,这份喜报折射着北京演出市场在疫情后的蓄势爆发和全面复苏。
作为全国文化中心,北京一年来见证了太多的高光时刻:年初,密集的新年音乐会接连上演,掀起了第一波观演热潮;3月,暌违多时的指挥大师瓦莱里·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率先重返北京,轰动全国;法语原版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、中文版《剧院魅影》等音乐剧不断登台,在年轻观众中大受欢迎;《红楼梦》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等热门舞剧到京巡演,一票难求;《静静的顿河》《如梦之梦》以及全本《牡丹亭》等鸿篇作品领跑马拉松式的戏剧观演体验,为行业带来了新的信号与思考……
在演艺之都,大戏纷纭,名家云集,仅国家大剧院2023“醇·萃古典”系列演出,便集中邀请了提奥多·库伦齐斯、丹尼尔·加蒂、郑明勋、克里斯蒂安·蒂勒曼、伊万·费舍尔等多位享誉国际的世界级著名指挥家,极致彰显了北京这座古典音乐重镇的强大号召力。
购票要定闹钟、拼手速,成为了许多观众难忘的2023年集体记忆。
关键词:守正创新
“北京出品”讲好中国故事
2023年,一大批新作面世,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与挖掘是主创团队的共识。
北京人艺在年初、年末推出的两部跨年大戏《正红旗下》《张居正》均改编自文学名著,以舞台艺术独有的方式诠释和丰富传统文化、京味文化;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开心麻花联合出品的音乐剧《觉醒年代》以现象级的同名电视剧为蓝本,用融合了说唱、民族、流行等多元风格的音乐,为红色题材注入了年轻时尚又不失厚重的表达;国家大剧院两部首演歌剧《青春之歌》《映山红》在对经典故事进行全新演绎的同时,为中国歌剧创作做出了许多尝试……
守正创新,是《青春之歌》《映山红》作曲家张千一创作时秉持的理念。创作《映山红》时,他从老一辈作曲家傅庚辰手中接过了接力棒,用丰富多彩的音响探索音乐与语言、民歌与戏曲、交响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结合。“从本质上,《映山红》在沿着《白毛女》《洪湖赤卫队》《江姐》《党的女儿》等经典民族歌剧的道路继续前行。”张千一说。傅庚辰曾期待《映山红》的作曲风格能遵循“现代技法中国化、音乐语言民族化、音乐结构科学化”的原则,这部首轮5场演出悉数售罄的作品既堪称一份交给前辈艺术家的动人答卷,也为后来人留下了有益的经验。
《映山红》并非个例。一代代中国艺术家植根本土、薪火相传,让中国故事、中国声音绵延不绝,汇成了磅礴声浪。
关键词:沟通世界
首都舞台见证文化交流
2023年,外国艺术家纷至沓来,成为北京舞台上一道格外耀眼的风景。
3月12日,大提琴家扬·沃格勒现身国家大剧院音乐厅。疫情以来,外国艺术家的身影久疏于国内舞台,扬·沃格勒的到来是外国艺术家重返中国的重要标志。此后的演出市场星光闪烁,史无前例派出15名首席的“天团”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、国际乐坛声名鹊起的音乐永恒乐团、有着475年悠久历史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……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不仅呈现了艺术的巅峰水准,更铸就了交流互鉴的情谊。
今年,北京观众最熟悉的大师莫过于3次到访的捷杰耶夫。舞台之外,他深度见证着北京的快速发展——1998年,他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第一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,25年间,不仅一街之隔的国家大剧院投入运营,在城市副中心,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北京艺术中心也拔地而起。10月,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崭新的北京艺术中心登台,成为首支登台这座文化新地标的国际艺术团体。
11月,北京掀起中美文化交流的热潮。美国芭蕾舞剧院、费城交响乐团先后来访,其中,费交是历史上首支来华访问的美国交响乐团。1973年至今,50载春秋流逝、风云变幻,但音乐铸就的友谊从未褪色,一周内,费交连续与中国交响乐团、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作,两国艺术家借助音乐这一共同的语言跨越隔阂,携手并肩演出。正如费交和金梅尔表演艺术中心执行总监睿恩德所言,“现在,我们都面临着充满变化的时代环境,而音乐始终有着引领我们的力量。”(记者 高倩记者 方非摄)